在9月初迎来第八次债务违约的东北特钢,终于将迎接自己破产重组的命运。
据界面新闻从东北特钢违约债券承销商处得到的消息,东北特钢的破产重组程序即将启动。而据稍早前尚未得到确认的消息,辽宁省政府将于9月底推出东北特钢的破产重组方案,到10月正式实施。
北方最大,一度辉煌
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特钢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辽宁省国资委。另外两个股东分别是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黑龙江省国资委。
东北特钢总部,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主要经营高附加值的特殊钢材,如汽车钢、轴承钢等,这些钢材在汽车、机械制造乃至军工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
作为北方最大的特钢企业,东北特钢曾经有辉煌的过去,是国内高档轴承钢的主要生产企业和中国最大的高档工模具钢生产企业,特别是后者,市场占有率曾超过50%。
但如今,东北特钢却已经到了破产重组的边缘。
八次违约成“违约王”
从3月28日首次爆出“15东特钢CP001”债券违约至今,东北特钢先后出现了8次债券违约,分别是“15东特钢CP001”、“15东特钢SCP001”、“13东特钢MTN2”、“15东特钢CP002”、“14东特钢PPN001”、“13东特钢PPN001”、“15东特钢PPN002”以及“15东特钢CP003”。这8支债券均未能按期足额偿付,债券规模高达55亿元。如果加上9月24日即将到期的2015年第三期短期融资券,将可能有第九比债券违约。东北特钢不仅创造了国内公募债券市场上的首起国企债券违约,而且也坐实了“违约王”的称号。
破产重组前途未卜
在发生多次债务违约之后,东北特钢曾试图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按照这一计划,现有金融债务中的70%将转化为股权,而剩余30%债务的兑现则会在公司整体上市后完成。
但这一债转股的方案并未被债权人接受。原因很简单,目前东北特钢的负债率高达90%,在进行破产重组时,债权人和员工将优先得到清偿。而债转股之后,他们将由债权人变为股东,其清偿优先级就落到了债权人和员工之后,当然不划算。
最终,东北特钢表示不会恶意逃废债,也不再谋求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将与债权人协商解决违约问题。
而且,东北特钢破产重组,连累的不止自己。有消息称,其旗下的上市公司抚顺特钢已向东北特钢发函询问关于破产重组的事宜。或是受此消息影响,抚顺特钢股票一改昨日大涨势头,微跌0.43%,报收于6.91元。
更加值得担忧的时,一旦破产重组的先例一出,原本状况不佳的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或许将迎来破产潮。届时财政状况不佳的辽宁省,又将为大规模员工安置的问题犯难。基于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辽宁省政府,恐怕不会对东北特钢的破产重组袖手旁观,未来究竟如何,前途未卜。
钢企经营状况普遍好转 化解过剩力度将加大
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中国金属学会近日联合主办的2016(第五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屈秀丽表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将加大,市场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改善。目前社会库存、企业库存都处于低位,铁矿石、煤炭价格小幅上涨形成成本支撑,有利于钢材市场稳定,行业盈利局面有望保持。
钢材市场回暖
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赵沛表示,前7月钢铁企业经营状况普遍好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单位实现销售收入总计1.5万亿元,同比下降11.91%,但实现利润163亿元。
“随着钢材市场回暖、价格回升以及企业大力降本增效,今年以来钢铁亏损额、亏损面均大幅减少。”屈秀丽表示,钢铁企业效益逐月好转,3月份实现当月盈利,5月份实现累计盈利,逐步实现扭亏为盈。其中,钢材价格回升,销售收入降幅减小,成本下降幅度大于收入降幅,费用尤其是财务费用减少等,是前7月钢铁企业业绩扭亏的主要原因。
此外,今年以来钢铁工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钢铁行业总能耗、外排废水总量分别同比下降3.12%和3.33%,钢渣利用率和高炉废气利用率小幅提升。
屈秀丽表示,今年以来钢铁行业市场情况超预期,生产相对平稳,钢材价格回升,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但经营压力仍较大。后期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将加大,市场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改善。
她指出,应注意三方面问题:首先要控产稳价。1-7月份全国粗钢产量仅下降0.5%,已连续5个月同比增长,今年需求侧相对稳定,出口形势更加严峻,控产量是稳定市场的关键。其次是减债务、防风险。目前行业资产负债率近70%,高于工业行业(56.4%)的水平,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低,企业债务负担重、偿债能力弱,有的企业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第三应降成本增效益。今年行业效益好转,价格回升的同时,成本费用降幅较大。1-7月份销售利润率只有1.08%,仍处于工业行业的较低水平。应控制原燃材料采购成本,大力节能减排,提高产品附加值。
智能制造将成趋势
尽管行业盈利能力有所回升,但市场需求并未明显好转。赵沛表示,年初以来,各月粗钢表观消费量总体处于下降区间,7月份钢材消费量同比下降3.6%。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预计,随着中国钢材消费量的大幅下降,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其他新兴国家钢材消费量将增长,但整个地区的消费量仍呈下降趋势,2020年亚洲钢材消费量为9.4亿吨,比2015年下降4000万吨;到2030年消费量将继续下降至8.9亿吨,继续下降4450万吨。其他地区的钢材消费量有增有降,但消费总量变化不大。
李新创认为,中国粗钢生产已处于峰值弧顶下行区,从中长期看,呈现出“弧顶+下降通道”的走势,但不排除个别年份的波动回升。生铁生产呈现同样特点,且随着废钢资源量的逐步增加,生铁产量在长周期内的平均下降速度将比粗钢要快。从长周期角度,焦炭、铁矿需求处于进入下行通道的转折阶段。
李新创表示,个性化、定制化、多品种、小批量是钢铁企业生产组织的趋势。智能制造将钢铁生产模式由大规模生产转为大规模定制。一方面,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引领钢铁产品向中高端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